w66官网首页入口

[nav:name]

含氟废水处理过程中氟离子去除方法有

发布时间:2025-07-15 浏览次数:98

在半导体、光伏、氟化工等行业产生的含氟废水中,氟离子(F⁻)的去除是环保处理的核心难点之一。以下是目前工业应用中主流的氟离子去除方法及其技术特点:

1. 化学沉淀法(最常用)

原理  

通过投加钙盐(如Ca(OH)₂、CaCl₂),使氟离子形成难溶的氟化钙(CaF₂)沉淀。  

反应式:

Ca2++2FCaF2↓(Ksp=3.9×10−11)

特点:  

   成本低,操作简单,可处理高浓度含氟废水(初始F⁻可达1000~10000 mg/L)。  

  局限性:  

     理论残余氟浓度约8~15 mg/L(受CaF₂溶度积限制),需配合其他工艺才能达标(如国标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一级限值10 mg/L)。  

     沉淀颗粒细小,需添加絮凝剂(如PAC、PAM)改善沉降性。  

 优化措施  

分步沉淀:先调pH至酸性(pH≈3)去除部分氟,再加钙盐中和至pH≈7~8。  

晶种诱导:投加CaF₂微晶作为晶种,减少新生沉淀的包裹现象。  

2. 吸附法(深度处理适用)

常用吸附材料  

活性氧化铝:  

   在pH=5~6时吸附效率最高,饱和后可用NaOH溶液再生。  

   可将F⁻从10 mg/L降至1 mg/L以下,但易受磷酸盐、硫酸盐竞争吸附干扰。  

稀土改性材料(如镧负载沸石):  

   对F⁻选择性高,吸附容量可达20~50 mg/g,但成本较高。  

工业副产物利用:  

   赤泥、粉煤灰等经酸/碱活化后作为廉价吸附剂(研究阶段)。  

技术要点  

 适合低氟废水(F⁻<50 mg/L)的深度处理,常作为化学沉淀后的二级工艺。  

含氟废水处理工艺

3. 混凝絮凝法

常用药剂  

铝盐(如Al₂(SO₄)₃、PAC):  

   生成AlF络合物及Al(OH)₃胶体共沉淀,最佳pH=6~7。  

铁盐(如FeCl₃):  

   生成FeF络合物,但效果弱于铝盐,需配合PAM使用。  

效率对比  

 单独使用可降至5~10 mg/L,与钙盐联用效果更佳(如“钙盐+铝盐”两级处理)。  

4. 膜分离法(高精度去除)

反渗透(RO):  

   脱氟率>90%,但需预处理防止膜污染,浓水需进一步处置。  

电渗析(ED):  

   选择性分离氟离子,适合高盐含氟废水,能耗较高。  

应用场景  

 要求产水回用的高端半导体厂,常与沉淀法组合使用。  

5. 电化学法(新兴技术)

电絮凝:  

   以铝/铁极板通电产生Al³⁺/Fe³⁺,兼具絮凝和吸附作用,可处理F⁻至1 mg/L以下。  

电吸附:  

   利用碳基电极(如活性炭纤维)选择性吸附F⁻,能耗低但处理量小。  

6. 生物法(特殊场景)

氟耐受菌株:  

   某些微生物(如假单胞菌)可通过代谢转化氟化物,目前仅限实验室研究。  

工艺组合推荐  

根据废水初始浓度和目标要求选择组合工艺:  

1.高浓度废水(F⁻>100 mg/L):  

  化学沉淀(钙盐)→混凝(铝盐)→过滤  

2.严格标准(F⁻<1 mg/L):  

  化学沉淀→吸附(活性氧化铝)→RO  

3.资源化需求:  

电渗析→氟化钙回收(用于冶金或建材)  

技术挑战与发展趋势  

污泥减量化:CaF₂沉淀法产生大量污泥(约1吨污泥/吨废水),需开发高效固液分离技术。  

选择性吸附材料:如MOFs(金属有机框架)材料在实验室中对F⁻吸附容量达100 mg/g以上。  

零排放工艺:膜浓缩液的电化学深度处理技术(如3D电极反应器)。  

含氟废水处理需根据水质特性、成本及排放标准综合选择工艺,未来技术将向高效化、资源化和低污泥方向演进。




上一篇:脱硫脱硝 守护清新空气

下一篇:没有了!